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20分,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羅布泊上空同時升起了兩顆“太陽”,其中一顆“太陽”迸發(fā)出比一千個太陽還要亮的光芒。
我國在大力研制原子彈的同時,科學家們從1960年底已開始摸索氫彈原理。當時的二機部劉杰部長、錢三強副部長把研究氫彈的任務交給了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黃祖洽、于敏、何祚[zuò]庥[xiū]啊等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后,從事氫彈理論先期探索的隊伍轉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論部,和那里的科技隊伍匯合,形成強有力的科研攻關拳頭。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上午,空軍徐克江機組駕駛著72號轟炸機,進行氫彈空投試驗。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瞬時升起了一顆極為神奇壯觀的“太陽”。
從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到氫彈原理突破,美國用了7年多,蘇聯(lián)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半,而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兩個月。這是一個讓全世界為之震驚的速度!
取得如此令人驕傲的成績,與咱們的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是絕對分不開的。特別是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便是于敏!于敏院士是中國核武器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23位兩彈一星元勛之一,我國第一顆氫彈的成功試爆,他起到了關鍵作用。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氫彈之父"。